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,因情绪问题求医的孩子逐年增多,近几年已占到病人总数的三分之一。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杜亚松察看,这其中非常大缘由来自己家里庭的过高期望、过度呵护。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第一位的是父母,第二是老师,第三是孩子自己,第四才是大夫。杜亚松说,父母对我们的言行要有所警醒,对我们的角色要有正确定位,不要让爱伤着孩子。
错位的母亲
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饰演着要紧的角色,但有时候孩子在家却看不到母亲。他们看到的是居高临下的父母,是释疑解惑的老师,是嘘寒问暖的保姆,是背地里翻抽屉、查QQ的警察。这是容易见到的家庭角色混乱。在杜亚松看来,母亲应该是可以理解孩子、能提供准时帮助的人。
缺失的父亲
父亲赚钱养家,母亲管教孩子,是非常容易见到的家庭教育模式。近年来全职母亲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,好像养育孩子就是母亲的责任。在门诊,杜亚松接待过不少焦虑不安的全职母亲,她们常因管教不好孩子而遭到老公的指责。其实,并非父亲真的忙得顾不上孩子,这还是理念上出了问题。杜亚松呼吁,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爸爸的回归。
叫人不知所措的双重束缚
孩子放学回家,母亲心疼地说:累了吧,吃个苹果吧。孩子甩下书包正筹备放松一会儿,母亲又问:今天功课多吗?要抓紧啊。孩子只好放手苹果拿起书包去赶作业。
父亲严肃地对儿子说:你已经长大了,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。而等儿子有了自我选择,父亲又话锋一转:照我说的去做。
一边是无微不至的呵护,一边却是无处不在的重压,不少爸爸妈妈无声无息中的矛盾言行让孩子不知所措,找不到方向,紧急的可能发生心理偏差,甚至最后致使精神分裂。
叫人缺少自信的心理虐待
3岁的孩子看到母亲下班回家非常开心,热情地邀请母亲一块玩小汽车,但忙碌了一天的母亲不耐烦地说:母亲有事,你一个人玩吧。
8岁的小姑娘拿着刚洗干净的小手帕向父亲炫耀我们的能干,父亲不屑一顾地回答:哟,长这么大才会洗手帕啊?
这种家庭里常常可见的亲子对话,在杜亚松看来就是心理虐待,它的害处与棍棒下面出孝子的躯体虐待不相上下,忽略、嘲笑、讽刺,足以把孩子宝贵的自信心随便摧毁。